12月18日,中国气象局发布我国第一份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名录,这标志着经过近40年建设,我国首个温室气体观测网基本建成。此举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站布局,提升气候变化监测评估能力,持续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成效科学评估与碳排放核算提供数据支撑。
温室气体是引起气候恶化最主要的大气成分。本次发布的观测网名录包含60个覆盖全国主要气候关键区、并以高精度观测为主的站点,由国家大气本底站、国家气候观象台和国家及省级应用气象观测站(温室气体)等组成。其观测要素涵盖《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等7类温室气体。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温室气体本底观测的国家之一。这张“网”背后,是中国气象局代表中国长期持续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大气成分观测计划,近40年探索积淀形成的观测、标校、产品、应用、服务完整业务体系。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中国气象局将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仪器国产化,持续推进构建地空天立体化温室气体监测网。
减少二氧化碳(CO2)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人工智能(AI)技术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
AI技术能够利用大量不同来源的数据,不仅有望提高全球石油的生产效率,还可能降低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将AI应用于环保和减排领域,有可能使全球GDP在2030年前增长3.1%—4.4%,同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约1.5%—4.0%。
这些AI技术可以更好地监测和分配能源与资源,帮助整个行业优化能源管理效率,提供更好的预测结果。它们还可以用来创建可视化模拟、提升决策能力、降低运营成本、管理和延长实物资产的生命周期。AI将是推动行业性能达到新水平的最关键的数字技术之一。开发大数据技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油气生产、提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了精确监测污染源,精准高效地治理大气污染,需要估计出细粒度、高精度的污染物排放清单,并针对某种污染物治理方案快速预测其对大气质量改善的效果。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隐患。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人们常常过度依赖于大模型、大数据来保证精度,却因而带来了过度的能源消耗。针对这样的问题,微软亚洲研究院发明了一系列高效实用的低功耗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应该聚焦精巧的算法创新,以事半功倍、低能耗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AI。也只有这样才能让AI技术有资格、有能力去助力其他关键领域如环保、节能等实现技术转型。为地球构建行星计算机为了保护大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科学家们要对所有物种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然而目前尚没有足够的整合数据能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全貌。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中国气象局微信公号、潇湘晨报
原标题:惩治温室气体这个“罪魁祸首” 观测仪器与AI共商良策